大健康产业发展红利仍待释放

2024-5-23 10:29| 发布者: 普通人物怨| 查看: 118| 评论: 0

20年间,由于数字科技的进步以及世界格局的演变,很多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巨变。但的确如20年前人们预测的那样,生命科学与数字科技如今成为全球最耀眼的两大红利行业。



中国医疗健康领域这20年的所有变化中,最值得重视的是国家政策对行业带来的深远影响。无论是新医改方案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发布,还是医药领域腐败问题的集中整治,都与我们每一个人密切相关。当大健康产业被提到了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高度,这一领域的企业正不断增多,机会持续涌现,而科技创新是最核心的驱动力。
01政策深刻影响产业发展
2005年7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课题组公开了一份研究报告,得出“医疗改革基本不成功”的结论。随后中国政府开始组织全国各地专家起草新医改方案,并于2009年正式发布新医改文件,指出医疗机构的公益性回归、提供全民基本医疗保障、开展分级诊疗、推动医药分开、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等改革方向。
最具有国家战略意义、也最契合我创业初衷的政策在2016年10月出台,即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是医疗健康领域发展的最重要的方向标,它预示着医疗健康行业将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健康中国战略有两大核心目标:

一是全面保障和提高全体国民健康水平,二是全力促进医疗健康产业发展成为国家支柱产业。如果片面追求其中一个目标而忽视另一个目标,就偏离了国家战略,健康中国就无法实现,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依存。
在第一个目标实现方面,国家先后推出很多重要举措,从国家医疗保障局的成立,到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取消药品耗材加成等政策出台。现在来看,我国已经基本实现全民医疗保险覆盖,自费比例大幅降低,基本做到患者“大病不出省”,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改善。
在第二个目标实现方面,国家大健康产业发展还没有释放发展红利,尚需政策助力。在医疗服务、药品、耗材、医疗设备、数字科技、人工智能、健康保险、社会办医等这些医疗服务性健康产业领域,当前堵点、痛点、矛盾点还不少,也缺少有国际竞争力的头部企业。根本原因是当企业的商业属性遇到医疗的公益属性时,市场拓展模式需要清廉规范、需要创新变革;源头性创新不足、难以突破众多“卡脖子”技术,更是国内企业与国际企业竞争的软肋;在环境、食品、运动、健康、保健、养生、养老等非医疗服务性健康产业领域,我国虽然有人口消费红利,但需要创造和激发全民全域因追求自主健康而带来的产业红利,仅依赖低水平、低品质的保健消费可能会成为健康发展的反作用力。



近几年,医药企业面临集采与反腐等政策实施、监管要求提高、研发周期较长以及市场激烈竞争等一系列挑战,盈利能力受到一定冲击。尤其是2023年7—8月,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展开,政策出台的密集程度、惩治力度以及相关部门的执法力度都较以往更严厉。
医药反腐不是要刮一阵阵“暴风雨”,而是要还医疗行业永久晴朗的“蓝天”。医药企业合法合规开展阳光营销,既能压缩流通环节的不正当成本,又能让医院和医生减少过度医疗,更能让患者得到价值医疗。从短期看,反腐会让医疗行业经历阵痛,但之后医药企业会更加重视品牌营销、专业营销、平台营销,更加注重自身产品的科技性、创新性、价值性和独特性,共同创建一个良好公平的市场环境,让医生更受社会尊重。那些凭借“灰色”“带金”手段扰乱市场的企业和个人将被清除,整体环境将会得到净化。
02看好医疗健康服务领域

医疗健康产业近年来的确发展迅猛。仅在2012年至2022年10年间,我国医疗健康上市公司数量由169家增长至472家,总市值由1.03万亿元增长至7.19万亿元,更多具备硬科技实力和发展前景的医药企业登陆资本市场,生物药、首创药、创新医疗器械等技术难度高的上市公司占比不断提升。截至2024年3月,我国大健康产业服务企业已达140余万家,从业人员达2000余万。
从全国各省区市近5年出台的重要经济发展政策可以看出,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区市将医药制造业、生物产业列为优势产业或优先发展产业;而在全国399家国家级产业园区(169家国家级高新区和230家国家级经开区)中,两百多家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占比超过一半。



不过,我国目前的大健康产业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2022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6.82%,而日本的健康产业占GDP比重超过10%,美国的健康产业支出占比更超过18%。目前在美国医疗健康产业中,家庭及社区健康管理服务比例占50%左右,而我国该比例仅为5%左右,发展潜力巨大。“健康中国”发展纲要中特别提出,到2030年健康产业总值要达到16万亿元,这个战略目标对行业来说极具诱惑力。
雷军的小米汽车今春热卖告诉我们,商业模式的创新仍非常重要。未来中国大健康赛道上的商业模式创新将集中在医疗健康服务领域。除公立医院提供更加完善、更加全程化、全方位、全要素的医疗健康服务,全社会还会催生不同的商业模式来解决不同人群、不同场景的不同需求。通过第三方服务商和新科技的应用,社区诊所、公共手术中心、第三方影像中心、医生创业平台、便捷诊所(一分钟诊所)、医疗地产、医生金融、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家庭护理、互联网医院等医疗服务新领域会不断发展。
科技创新永远是王者PK的主赛道,创新药、国产大型医疗设备、体外诊断、生物药、细胞治疗、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都是医药企业角逐未来的主战场,精准预防、精准早筛、精准诊疗、快速康复、再生医学等理念驱动下的医疗技术进步将大大提高医疗健康服务能力,拓展大健康产业的服务疆域,大健康产业将迎来技术巨变,各种应用前景均极为广阔。



医疗健康行业兼具科学性、政策性、人文性和商业性,这个领域的创业者既要拥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也要懂得科技驱动、自主创新、源头创新。目前健康界拥有全网用户1087万人、专业内容几十万篇、医院案例2万多个,同时开展如手术室精益管理、医院微创能力提升、中医院智慧化服务促进、研究型医院评价遴选、药学能力提升等众多专业促进项目。健康界的核心用户是全国医院管理者和临床管理者,非常适合医药企业开展品牌营销、精准营销和专业营销,合法合规精准拓展市场。
健康界于2017年在新三板上市,2020年、2021年不仅没有受新冠疫情影响,网上业务反而得到快速发展。2023年我们开始致力于构建医疗决策人数字化医药营销平台,通过医项目、医会议、医评选、医共识、医调研、医交付、健学云、健康号等一系列实用的学习交流工具,围绕医院管理过程中痛点、堵点共创解决方案。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国内医疗决策人共创共享先进解决方案的第一平台。
03企业家的能力提升与健康管理

医疗健康领域的企业家们需要具备以下能力,才能够在行业脱颖而出。
第一,要有科技创新能力或者能够组织资源去追求科技创新。企业家需要有科技前瞻性,能够不断推动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以实现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这包括新药的研发、医疗器械的改进以及生物科技的应用等。
第二,要有长期战略规划能力。医疗健康行业的投资周期长、专业性要求高,企业家需要具备长远的视野和战略规划能力,以应对行业的长期挑战和机遇;能够吸引和留住人才,建立高效的团队,以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第三,要有灵活适应形势突变的能力。近几年来,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及融资出现降温,企业估值加速去泡沫化,企业家面临巨大的资金挑战。因此需要果断决策,灵活调整经营策略,以应对资本市场的波动和行业政策的调整。
第四,要了解医疗健康行业的专业知识和政策走势。医疗健康行业是与医学、生命科学打交道的行业,企业家要深刻理解这个行业的底层逻辑和专业知识,更要研究国家政策和行业政策,以便更好地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和机会。
第五,要有国际化视野。《2022胡润全球医疗健康企业家榜》显示,百强榜上的中国企业家数量差不多是美国、瑞士和德国三个国家的企业家数量的总和。企业家需要具备国际化的视野,能够把握全球市场的机遇,推动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最近“新质生产力”成为热词,医疗健康行业一定是我国提升新质生产力、解决“卡脖子”问题、实现源头创新和国产替代的主阵地之一。创新药和生命科学今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期待相关领域快速释放潜力。
医疗健康领域的新质生产力,概括起来就是通过原研技术创新推动新产品、新技术、新知识和新型诊疗服务模式的出现,如创新药械、脑机接口、机器人辅助诊疗、5G远程诊疗服务、移动医疗、大健康产品等,从而大大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医疗服务精准性和有效性。与此同时,医疗领域新技术的应用已经扩展到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并且产生了大量数据,这些数据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动能。



当然,新质生产力必然是超前于现实的,创新医药企业的新产品会遇到政策、医院使用意愿和营销等瓶颈。如AI医疗企业,千辛万苦拿下了医疗器械产品上市的许可,由于医院没有物价收费政策、医保不买单、患者不愿自费,导致产品明明能够帮得上医生,却无法打开市场销路。因此,我们也呼吁各方共同努力,让创新企业在高额研发费用投入之后能够早日得到市场的丰厚回报,激励他们去创造更多的新产品、好产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混出创意序出结果——弘美公益购今天成立

下一篇:以美容投资名义疯狂圈钱9千万获刑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系统 ( 湘ICP备17022177号-3 )

GMT+8, 2024-6-28 15:22 , Processed in 0.449288 second(s), 4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