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很多人的想象不同的是,中信进入的几乎全是竞争性行业

2024-6-25 04:33| 发布者: 慧眼识英雄1| 查看: 93| 评论: 0


</img>
书名页开篇 中信之谜

40年来每一位走过来的中信人都亲身参与并亲眼见证了这样一条轨迹,它发轫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原点,世纪伟人邓小平为它题词——“勇于创新 多作贡献”。中信始终以国家的利益为最高利益,以国家使命为终身使命,为此他们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他们选择了难以跋涉的道路,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

常振明曾说:“中信既无市场化运作的经验,也无雄厚的资金支持,却有着对历史机遇的洞察,以及只可成功不能失败的决心……从建立之初,中信就把‘创新’和‘敢想敢为’深深地刻在了基因里。”

2019年10月1日。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20余万军民以盛大的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欢庆共和国70华诞。阅兵开始的前一分钟,中央电视台的转播镜头从北京的上空掠过,在10月的蓝天下,一座巍峨的大厦拔地而起、直冲云霄,令人瞩目。它的高度远远高于其他建筑,它亚金色的外观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它的造型与古老而现代的北京遥相呼应。它就是“中信大厦”,京城的百姓更习惯称之为“中国尊”——北京第一高楼。

何为“尊”?这是中国古代的礼器,意为敬奉,双手捧尊奉至顶,行顶天立地之势。

早在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红五月,荣毅仁向中信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发问:“我们怎样把我们的一切献给国家,让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欣欣向荣?”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问卷。在过去的40年中,中信始终把国家的使命敬奉于顶,几代中信人以自己的人生、以40年不懈的努力、以中信的荣耀与骄傲,书写着这份庄严的答卷。

读着这份答卷,荣毅仁若九泉有知,定欣然而笑。

1979年1月17日那个必将载入中国改革开放史册的“五老火锅宴”,开启了荣毅仁一生最值得铭记和感怀的岁月,也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扇窗口。中信从这里走向时代的最前沿,走向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征程。

2016年4月2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荣毅仁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张德江出席并做了长篇讲话。他深情回顾了荣毅仁传奇的一生,深切缅怀他为党、为人民、为国家建立的光辉业绩,追思和学习他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和始终不渝的奋斗精神。

讲话中所叙述的荣毅仁的生命之光,在经历了岁月的沉淀之后,愈加深邃而隽永,这样的光点联结起来,形成了一条起起伏伏的生命的轨迹。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深深地交融在一起。同样,中信的发展轨迹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也是这般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对荣毅仁和今天20多万中信员工来说,那是何等的荣耀!

那一天,中信集团董事长常振明、总经理王炯都参加了此次座谈会,都听到了张德江所追述的荣毅仁的不平凡之路,他们惊讶于中央领导对荣毅仁、对中信的长大发展之路有如此清晰透彻的了解;他们更感佩于老董事长荣毅仁为中信所留下的无价的财富。

2005年,89岁高龄的荣毅仁驾鹤西去,但是他留下的中信事业、他留下的中信道路和中信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2019年,中信迎来了它成立40周年。

中信历经万难犹未悔,中信在党的领导下更加强大。

有一组数据令每一位中信人引以为傲:

成立初期,国家为中信初始投资资金为2.4亿元。

截至2019年末——

中信集团总资产7.5万亿元,较成立初期增长3.1万倍;净资产3620亿元,较成立初期增长近1500倍;

2019年实现营收5176亿元,较成立初期增长3.7万倍;实现利润总额842亿元,较成立初期增长2.8万倍。

中信40年累计为国家创造税收4450亿元,上缴分红555亿元。

中信自成立以来,总资产和净资产的年复合增长率均大大高于国家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复合增长率。

在中信走过40年的征程之后,我们回首来时路,不禁要问一句:中信做对了什么?

答案一:始终如一地坚持党的领导。

常振明说:“我们能够成功应对一系列风险挑战,成为金融和实业并举的综合性企业集团,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

在2019年中信党的建设工作暨纪检监察工作会议上,常振明回忆起荣毅仁入党时发自肺腑的一句话——“事实证明,相信党的时候总是对的;怀疑党的时候总是错的,因此老老实实地跟着党走,没有差。”

答案二:积极践行国家使命,坚持改革,勇于创新。

王炯说:“中信集团始终把自身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勇于担当,积极作为,敢于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在诸多业务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成功开辟出一条通过吸收和运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服务改革开放的创新发展之路,逐步形成金融服务与实业投资并举的多元化业务格局,切实履行了改革试点和开放窗口的历史使命以及国有企业肩负的各项责任,为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

答案三:对市场经济深刻的理解和实践。

中信是一家国企,但是中信的“基因”(DNA)与发达国家的国有企业不是一个概念。这是常振明多次提到的“DNA”——“……我们在竞争中发展。在国家配置资源转向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很多国有企业随着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而消失了,而中信则存活了下来并取得了发展。主要原因有二:第一,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发展;第二,得益于中信管理层从荣毅仁到魏鸣一、王军到孔丹,从总公司到子公司的每一个人都对市场经济有独特的理解。”

中信40年的历史,循着上述三条主线徐徐铺陈开来,犹如一首时代的交响乐,仔细聆听,我们可以从中强烈地感受到忠诚、勇敢与担当,永无止境的前行和永不言败的坚忍,我们可以从中强烈地感受到40载中信人的奋斗和探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中信深化养老赛道布局:「金融联合舰队」全速挺进「个人养老金」

下一篇:中信集团五位一体聚力绿色金融,碳账户贯通18个生活场景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系统 ( 湘ICP备17022177号-3 )

GMT+8, 2024-6-29 14:30 , Processed in 0.599705 second(s), 5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